当前位置: > 首页 > 展馆动态 >

新闻调查 把政策送进田间地头,海南厅努力让耕地保护更接地气——这些话,说到了群众心坎儿上

时间2025-08-06

NEWS

 

新闻调查

图片
图片

 

 
当挂在稻叶上的露珠刚刚折射出细碎的银光,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抱龙村村民李大叔已经溜达到田边,在手机“耕智查”App上忙了起来。
  屏幕上,村里哪块是永久基本农田、哪块是一般耕地、是否能种经济作物,一目了然。
  “以前总说耕地不能占,可这片是耕地还是林地?咋样算是违规?我们哪分得这么清楚。”李大叔指着通过二维码扫出来的信息说道,“现在好了,手机一扫就明白,后面还跟着政策法规和违规被罚的例子,谁还敢瞎折腾!”
  把政策送下乡,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这段时间,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深入村镇解群众难题,想方设法把耕地保护的“硬框框”变成群众听得懂的“家常话”。

从“会议室”到“田埂上”

政策有了“翻译官” 

 

“大家看这张图,红色区域就是碰不得的‘高压线’。去年邻村有人在这些区域种槟榔,结果树得移走不说,情节严重的还被罚了款。”在昌江县海尾镇,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的工作人员正蹲在田埂上,给种植大户们“传经送宝”。

  裤腿沾满了泥土,阳光晒红了脸颊。讲解的人说得仔细,种植大户们也听得认真,还不时点头附和。这样的场景,在海南厅“政策下乡”行动三级联动宣传中并不鲜见。
  “某合作社在耕地上建冷库被罚款20万元;某企业违规占地盖厂房被强制拆除;某人非法占用农用地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……”海南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副处长胡雁娟正给150名市县宣讲员“充电”。这些带着“痛感”的案例,让宣讲员们把“耕地红线不能碰”的警醒刻进了心里。
  到了市县,宣讲方式更接地气。在东方市江边乡,一场“政策下乡”宣传培训会正在进行。专家深入浅出地为乡镇干部、资规所工作人员、农场负责人等解读耕保政策,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答疑。
  “以前对很多政策细节一知半解,现在我心里可有底儿了。”一位参与培训的乡镇干部说,“解了我工作中的‘心结’和‘疙瘩’,这种培训,实用又好用!”
  充满了“电”,各级宣传员们走出办公室、走进田埂间。“以前村干部说这不能占那不能占的,我们总觉得是吓唬人。”江边乡村民符大姐坦言,“现在看宣传案例里说邻村有人因为违规占用耕地被罚了,到底能不能做,我心里跟明镜儿似的。”

从“看不懂”到“用得上”

创新架起“连心桥” 

 

“各市县可预留不超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的5%作为规划机动指标”;
  “每年安排不少于5%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、林地定额指标专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用林需求”;
  …………
  在“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用海保障与乡村振兴新机遇”政策解读“面对面”第一期活动中,海南厅改革综合处副处长姚鑫现场剖析用地用海相关政策。
  “我们计划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厂,在用地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和审批流程?”“耕地上什么能种、什么不能种?”解读现场时不时被来自相关企业、村“两委”的代表打断,大家不停地举手提问。
  见招拆招。梳理从项目立项到用地审批全流程、介绍农村产业用地政策……姚鑫有问必答,让各方代表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  “我们采用‘现场直播+录播回放’模式,想让好政策带来的好声音传得更远。”姚鑫说道。
  在屯昌县,当地组织没能到现场的村民观看录播回放。“以前看不懂政策文件,现在专家讲得通俗易懂,还能反复看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村民王先生说道。
  儋州市海头镇的地瓜、凤梨以及峨蔓镇火山地区套种的仙人掌、豆类等都是地方发展的特色产品,当地在回放录像中截取和耕地长效稳定利用相关的宣讲内容,作为重点循环播放。
  “最让农民觉得贴心的,是政策和需求的精准对接。”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科长羊韬源直击要点,“‘政策下乡’行动让大家知道了不是光说‘什么不能做’,还告诉了他们该‘怎么做’。”

从“软约束”到“硬杠杠”

构建耕保新格局

 

  帮助村民成为“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”的“耕地卫士”,对耕地保护至关重要。
  近日,海南厅公开通报了5起典型案例,以此警示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这种“零容忍”的态度也通过“政策下乡”行动变成了群众都懂的“硬规矩”。
  为了让政策传播得更广更远,各地也是想足了办法、用尽了心思——海口、澄迈制作推送耕地保护政策宣传短视频,吸引大量网民点读和转发;三亚在线上开展耕地保护有奖知识问答,4000多村民跟着手机学政策;东方开展“敲门行动”发放耕保告知书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政策要点……
  从会议室到田间地头,从政策条文到百姓语言,这场覆盖全省除三沙之外的18市县、21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、2558个村委会、597个居委会和18个农场的“送政策下乡”行动,正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海南耕地保护新格局。
  李大叔望着远处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”的标识牌,嘀咕着下半年要种两季稻。“以前觉得种地赚不了大钱,现在知道这不仅是自家的地,更是国家的‘命根子’。”李大叔说,政策吃透了、道理明白了,守好这片田,心里踏实。

 

评论

 

 

解难题,当看眉头舒展时
薛亮
  咬定青山不放松。在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向纵深之时,坚持问题导向为群众解难题是贯通学思用、知信行的一根“金线”。
  为群众解难题,首在“眼睛向下”。唯有俯身基层一线,深入田头巷尾,方能真切感知群众忧盼,让问题清单真正反映民情。若只满足于坐堂听报、隔窗观景,群众那些急难愁盼的症结便如隐于水下的冰山,学习与实情便隔了千山万水。海南厅组织宣讲员把政策送下乡,化解基层工作人员和企业、村民的“心结”,正是此理。
  为群众解难题,贵在“脚步向下”。学习教育成果不是仅供清谈的“华章”,而要化为解难的“妙招”。打通为民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就是检验学习教育成色的试金石。当宣讲员们将所学转化为行动,使萦绕群众心头的“疙瘩”终获化解,学习教育便真正接通了地气、拥有了生命力。
  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标尺,终归系于群众舒展的眉头与真心的认可。那些花架子、虚把式,或许能一时装点门面,却终难逃过民心这杆精准的秤。我们只有带着真情实感与问题意识沉入基层沃土,方能使学习教育的清泉涌流,浇灌出群众幸福之花,这亦是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在新时代的生动回响。

 

 


来源 | 中国自然资源报

作者 | 薛亮  尹建军  苏军

编辑 | 陈国智

审核 | 苏军 邢代洪 胡亚利